背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六旬老人帮打工子弟实现音乐梦 中国人的一天

六旬老人帮打工子弟实现音乐梦 中国人的一天
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11-07 22:51:42

第2403期

图文:王振宇 编辑:田野

腾讯新闻出品

报特长班学乐器,对打工子弟而言是“奢望”。对于这一群处于城市边缘的孩子,六旬老人姜双根用自己的坚持守护了他们的“民乐梦”。

报个特长班学乐器,对城里的孩子来说是再普通不过了。然而对打工子弟们而言,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“如果没有禾韵民乐团的老师,我也不会有机会弹奏乐器。”老家湖南永州的周馨月抱着琵琶说。周馨月是蓝天第二学校的学生,这是嘉兴市区最偏僻的一个打工子弟学校。即将读小学五年级的她,已经学了三年的琵琶。

2013年9月,嘉兴禾韵民乐团团长姜双根决定在打工子弟学校普及民乐,成立一支新居民子女民乐团,让这些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平等的艺术教育。姜双根用乐团被评为“优秀团队”的3万块奖金购置了100多件民乐器材,送到距离乐团培训部7公里外的蓝天第二学校。每个礼拜一下午,民乐老师们会准时来到校园,为孩子们义务培训,酷暑严寒从不间断,至今已经坚持了三年。

蓝天第二学校共有学生1050名,老师35名,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,音乐课都是由其他老师兼职。2013年10月14日,民乐团第一次在学校上课,教室内都是满满的学生,最初报名民乐班的学生很多,乐器不够,没有乐器的同学在用包装盒练习吹奏笛子的姿势。

民乐团成员选拔时,学校班主任按照学习成绩择优录取。当时刚读二年级的周馨月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前3名,她报名参加了琵琶班。周馨月的班中有45名学生,只有两名同学去了民乐班。每周参加免费而又专业的民乐培训,这样的“待遇”很多同学都很羡慕。

初学琵琶时,周馨月与同学合用一把琵琶。每天的中午饭后,孩子们都会在民乐室练习乐器。

孩子们都十分珍惜学乐器的机会,在学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马虎。课上,孩子们把乐谱抄下来,方便回家练习。

放学后,抱着琵琶的周馨月穿过高速公路下的桥洞,走在回家的路上。周馨月出生在嘉兴,出生后被父母送回永州老家,由爷爷奶奶照顾,两岁时又回到嘉兴。“家”对她来说,是从学校走路20分钟、穿过高速桥洞的拆迁小区,一个15平方、月租500块钱的出租房。

通常周馨月回到家时父母还没有下班,她会独自在厨房完成作业。

周馨月的同学也偶尔到她家串门。来自重庆的谭颖握着周馨月的手臂,协助她练琴时用手腕发力。谭颖也想参加民乐团,与周馨月一起学琵琶,可惜她的愿望没能实现。

周馨月练习琵琶时,妈妈为她戴上拨片。三年的民乐学习,周馨月的指法仍旧不熟练。

弹琵琶累了的周馨月偎依着妈妈,妈妈只有小学文化水平,她更希望女儿能保证学习成绩再去弹琵琶。周馨月的父母已经在外打工24年,最近张罗着在老家买房,为的是孩子以后读书的事。

2014年六一儿童节,周馨月所在的这支新居民子女乐团第一次登上学校的舞台,为全校师生和家长演奏《金蛇狂舞》。短短几分钟的首演虽然不是非常熟练,但也让台下的老师、学生和家长们目瞪口呆。姜双根和其他民乐老师们那时也坚信,这支新居民子女乐团会登上更大的舞台,但他们也都知道,接下来的路也许并不好走。

2016年6月13日,学期即将结束,这天也是这学期最后一节民乐课。期末考试后,民乐团里几名学习打击乐、古筝、笛子的同学将随着打工的父母转校。蓝天第二学校学生流动率在15%至20%,每个学期结束后,民乐团都有几位成员随打工的父母转学,或小学毕业后回原籍读初中。新学期开始,新加入同学的乐器课程又从零开始,影响了乐团学习的进度。

为了改善因学生流动而影响乐团学习进度的问题,姜双根想了很多办法:周末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培训部免费接受培训;学校稍微懂一点乐理的老师每天中午休息时帮助辅导…但大都事与愿违。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工厂打工,没有周末,让孩子独自去培训不放心;学校老师太少,每周30课时的工作量已经是其他学校的双倍。每天中午,学校把阅览室当做临时练习室,负责管理的是一名英语老师,她一边辅导坐在操场边上的学生英语,一边督促学生练古筝。

学校的场地非常紧张,民乐练习室原先是学校的小商店,卷帘门拉开后容不下乐团的40个学生。姜双根指挥着室外的打击乐和室内的其他乐器一点点地“啃”乐谱。

姜双根在民乐室门口教学生吹奏唢呐。

往返蓝天第二学校7公里的打工子弟民乐路很艰辛,几年下来,很多人劝过姜双根放弃,但是已经66岁的姜双根跟校长承诺:“只要我在,我就会坚持到最后。”

天色已晚,周馨月坐在家门口弹着琵琶。最晚两年后,周馨月小学毕业就要离开嘉兴回老家读初中;周馨月也将离开学校的民乐团,那时是否还能学习古筝,对她来说还是未知数。

友情链接